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SONY

索尼愛立信行動通訊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英語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AB),通稱索尼愛立信,簡稱「SE」和「索愛」。索尼愛立信是日本索尼公司與瑞典易利信公司所共同合資的行動電話公司,是世界前五大行動電話品牌之一,創立於2001年10月,總部設於英國倫敦哈默史密斯。現任總裁Bert Nordberg,董事會主席由索尼公司CEO兼總裁霍華德·斯金格爵士擔任。索尼愛立信將少數異文化結合後取得成功,被商業界譽為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全球第一大電信系統供應商易利信(Ericsson)在全球行動電話的市佔有率高達第三位,華人地區的行銷上採用香港的藝人劉德華和台日混血的藝人金城武代言也極為成功,但之後,易利信通訊部門因行銷策略錯誤導致巨額虧損,使全球第三大拱手讓位,而索尼公司(Sony)因為進入GSM市場較晚,推出GSM行動電話後在世界各地熱賣,但仍無法取得絕對優勢。
2001年4月24日,日本索尼公司與瑞典易利信公司共同宣布,旗下行動通訊部門共同合資50%股份於2001年10月成立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行動通訊,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索尼愛立信希望透過易利信於電訊方面的專業,及索尼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優勢互補,在行動通訊領域創造出強大的品牌。索尼愛立信首要的任務是在全球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形象。索尼愛立信成立的半年內發表了綠色液體圓球(liquid identity)作為該公司品牌商標。


公司成立之初,旗下產品銷售不佳,並低於合併前的兩家公司行動電話總銷量,2003年,索尼愛立信在全球GSM市場上發表T610、T100以及日本市場發表SO505i三支行動電話,並在全球熱賣。在2003年10月首度獲利。索尼愛立信以此為出發點,以成功的精緻策略,旗下的行動通訊產品持續熱銷。

友達光電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友達光電友達,英文簡寫:AUO),其前身是宏碁集團旗下的達碁科技2001年聯友光電合併後更名為友達光電,2006年再度與廣輝電子合併。經過與兩家公司的合併,蛻變後的友達全球產能面積比例超過19%,成為全球第四大之液晶顯示面板(TFT-LCD)專業設計、研發、製造及行銷公司,此外亦為全球第一家於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之 TFT-LCD 製造公司。
友達光電產品線齊全,涵蓋了 1.2 至 65 吋 TFT-LCD 面板,應用領域包含桌上型顯示器、筆記型電腦、液晶電視、車用顯示器、工業用電腦、數位相機、數位攝錄機、手持 DVD、掌上遊戲機、手機等全系列應用,亦是全球少數供應大、中、小完整尺寸產品線之廠商,此外,它也是目前台灣最大之光電研發中心,研發技術包括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模組 ( TFT-LCD )、低溫多矽顯示面板 ( LTPS )、有機發光二極體 ( OLED ) 等顯示技術。
友達光電原名為達碁科技,成立於1996年8月。2000年9月8日, 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臺證所2409)。2001年與聯友光電合併後更名為友達光電,李焜耀任董事長,陳炫彬任總經理。2002年5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NYSEAUO)。2006年再度與廣輝電子合併。友達經過與兩家公司的合併,大尺寸面板全球市佔領先,六代線總產能成為全球第一。亦是全球第一家於紐約證交所(NYSE)股票公開上市之TFT-LCD製造公司。
系列產品涵蓋1.2吋至65吋TFT-LCD面板,應用領域包含桌上型顯示器、筆記型電腦、液晶電視、車用顯示器、工業用電腦、數位相機、數位攝錄機、手持DVD、掌上遊戲機、手機等全系列應用,也是全球少數供應大、中、小完整尺寸產品線之廠商。2009年友達光電創造了新台幣3,593億的營業額,現全球員工人數超過42,000人,分佈於台灣、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荷蘭、捷克及中國大陸等世界營運據點。同時是國內首家量產3.5代、4代及5代、6代、7.5代及8.5代生產線的廠商。友達的競爭優勢在於各世代生產線的完整佈局,能彈性調整並支援各種應用產品,進一步掌握市場先機,取得綜效之利基。於2008年底正式投入綠色能源產業,並於2009年10月正式成立太陽能光電事業單位。
2010年1月20日,宣佈收購索尼(SONY)持股39.8%的Field Emission Technologies公司之FED資產及技術。[1]2010年3月31日,宣佈收購東芝移動顯示位於新加坡的子公司AFPD Pte., Ltd.之100%股權。[2]

宏達 HTC

HTC,即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High Technology Computer Corporation),也简称宏达宏达电,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主要产品为智能手机,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省桃园县。HTC公司于1997年由董事长王雪红,董事暨宏达基金会董事长卓火土,与总经理兼执行长周永明所创立。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发展出强大的研发能力、开创了许多全新的设计和产品的创新,并为全球电信产业的业者和经销商推出技术领先的PDA及智能手机产品。


TC[1]是国际性的代工厂,其销售客户群着眼全球,目前已经知道的就有很多家,我们常见的包括:
国内的DOPOD:一般是6系列和5系列。
香港的QteK:名字很奇怪,叫做QteK 7070,8080等,不过其发行数量较少。
英国O2电讯:中国香港被英国殖民了100年,英国的商业触角很深,所以O2在港也很牛,在香港就可以方便地买到O2系列了,分XDA若干代子孙。
法国Orange:Orange公司是一家法国电信运营商,1994年,该公司正式步入英国市场。1996年,公司正式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并于同年4月2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最大的股东是Hutchison Whampoa,占48%的股份;而英国航空占22%的股份。总资产已经达到了84亿美元。1997年7月,该公司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00万户,成为公司历史上非比寻常的一个里程碑。1998年,该公司的股票是法国股市中表现最好的一支。该公司已经开始大举拓展国际业务,并已经在奥地利、比利时、瑞士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战略实施。1999年年底,该公司已经在香港澳大利亚、以色列以及印度进行了商标注册。该公司持续关注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2001年该公司的英国分公司连续四次荣膺英国移动客户满意研究榜首。
德国T-Mobile:T-Mobile是一家跨国移动电话运营商。它是德国电信的子公司,属于Freemove 联盟。T-Mobile 在西欧和美国运营GSM网络并通过金融手段参与东欧和东南亚的网络运营。该公司拥有1.09亿用户, 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
北美AT&T:该公司OEM的产品到大陆的较少,比较有数量的就是SX56(多普达686)。
其实还有很多品牌和宏达进行了战略性的合作,不过据说Orange是宏达最好的合作伙伴,有了新的机型总是保证对于Orange的供应和支持。[2]

知識管理資料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来的一种
最新管理思想与方法, 它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
知识经济理论、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
是一个时代的综合产物 [ 1]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 知识是什么 的
观点由许多西方哲学家传承下来。


如 知识管理价值评估  ( KVA )、
知识管理绩效指标  ( KM P I) 、 知识管理评估
工具  ( KM AT ), 也都利用可量化的各类指标来
测评知识管理实践。

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

鴻海資料


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國際控股在國際資本市場環伺的香港股市掛牌上市,到去年底,漲幅超過一五○%,而在今年《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中,鴻海精密更以九一一七.七三億元的合併營收,以及六八.三五%的營收成長率,再度站上製造業龍頭寶座。從一九八五年,以二.八五億元首度進入《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排行,十年間,鴻海以躍進式的成長,打造出富可敵國規模,今年甚至連國家扶植的國營事業都不是對手。

鴻海創新重組產業鏈的價值,從價格者躍升價值者。鴻海的規模,不僅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十分之一,根據《Fortune》二○○六全美五○○大企業調查,甚至可以排名美國上市企業第七十名,領先客戶思科(Cisco)、通路Best Buy、以創新研發著稱的3M,還有可口可樂(Coca-Cola)等終端消費者品牌。

鴻海的持續壯大,為電子專業代工製造服務(EMS)產業打造創新模式,讓全球現在開始曉得必須拉高層次看郭台銘這號人物。「蘋果+鴻海=熱賣」的方程式,很難讓客戶忽略鴻海的價值。郭台銘的「價值」遠超出他的「價格」。
每個人都在問:「鴻海還會稱霸多久?」
沒有人可以給出確切答案,但至少在郭台銘宣稱退休的二○○八年前,鴻海的霸主地位不但不會被撼動,而且還會繼續成長,至少有三大理由。
成長理由一:創新營運模式打造「龍捲風」競爭力

鴻海擁有對手難以複製的創新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鴻海最厲害的,就是打造堅強的垂直整合產業結構。產品利潤差時,上游關鍵零組件可以cover下游組裝,所以成本永遠比人家低,永遠比做組裝的同業毛利率高,」客戶各項新產品,以及原有產品線代工量的擴增,尤其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成長,是主要關鍵。
鴻海的創新營運模式,在於他跳脫一般垂直整合思維,從關鍵零組件,做到系統組裝,再從系統組裝,回過頭做更多關鍵零組件,「像龍捲風一樣,鴻海已經牽引一個產業鏈的循環。」

成長理由二:從3C到5C的產品佈局

在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電子(Consumer)等3C產品外,通路(Channel)和車用電子(Car)是鴻海這兩年積極佈局的領域。
儘管挹注不少資源打造通路品牌,但這領域目前在鴻海內還不成氣候,而且山頭林立,不容易攻克。「它長大後的綜效,將會很可觀,」一旦鴻海建立完整通路,大品牌客戶對鴻海的依賴度將會更高。

成長理由三:分拆和購併的創新兩手策略
「一個公司組織的切割,影響到這個公司分工活動的成敗與否,」這是郭台銘很喜歡的一句話。
富士康的優異表現,更是今年鴻海合併營收突破九一一七.七三億元的關鍵。富士康二○○五年營收約六三.六四億美元(約一九七三億台幣),而佔富士康約七五%持股的鴻海,去年合併營收創下幾乎突破「兆元」大關的紀錄。居大功者,莫過於營收隨著手機持續委外代工浪潮而不斷上衝的子公司富士康國際控股,去年佔鴻海合併營收比例約二二%。
購併對鴻海的成長貢獻更是直接。「持續購併,將會是鴻海成長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台銘在去年尾牙也坦言。以鴻海購併國碁為例,「鴻海購併國碁後,的確為它帶來通信設備代工上的經濟規模,」兩年前跟著本身有三○○多億營收的國碁加入鴻海的李光陸說,在3C整合的時代下,也因為國碁的加入,協助鴻海在許多產品通訊功能上的研發,讓更多客戶放心地把訂單交給鴻海。
在今年不景氣的年代,採取三方案,一是開源,二是人員由外向內轉,尋求更低成本,三是打三呆,嚴加執行開源節流,高效益低成本,並積極進行全球區域整合策略,擴大市佔率。
由於大陸各省市二稅合一之後,企業所得稅在25%,但是三線城市提供鴻海在稅制、公用設施等極為優惠的條件,因此吸引鴻海集團將大陸佈局大挪移。此外,鴻海除了考量節稅之外,並要求各部門大砍明年營運費用預算。
一向對景氣嗅覺十分敏銳的郭臺銘,年初尾牙時就看淡景氣,認為全球景氣是“雲深不知處”,為此鴻海集團在祭出打三呆、裁員、減薪後,除了大砍明年年度預算2成外,中國員工佈局的大調整,亦是鴻海年度的重要大事。
鴻海集團全球員工人數最高時逼近68萬人,分佈在深圳、山西、山東、武漢等大陸13個廠區;近期來鴻海集團展開的“精實計劃”的順序分三波段,第一波以非華人地區為首批精實對象,第二波才鎖定中國及相關管理人員,最後才鎖定高階人員進行調整。
11月鴻海匈牙利兩工廠已裁員1500名,中國大陸及台灣的裁員行動方至近期展開。
以鴻海過去一直維持在高獲利,年成長三成的水準,鴻海為股東追求的“營利”目標,面對景氣的下滑,如此大幅度精簡人力和嚴控成本的動作,應該會逐步在科技產業中擴散。
在創新中持續成長,鴻海的未來,雖然偶有挑戰,但還是充滿令人期待的登峰造極景況。

 

參考資料http://www.stnn.cc:82/chinafin/200812/t20081228_950500.html http://n.yam.com/view/mkmnews.php/376807